从2013年进入法院工作起,她便一直深耕法庭工作一线,开始了扎根基层的锤炼和蜕变之路。从桃花法庭到山南法庭,她守住了初心、担起了使命,先后被授予“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桃花镇综合工作先进个人”、“肥西好人”、“合肥市三八红旗手”、“全市法院先进个人”、“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作为法官助理,她协助法官又快又好办案,累计参与审结案件2400余件。作为“调解小能手”,她擅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组合拳”,2020年至今案件调撤率62%,群众满意度连年攀升。“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是群众对她的评价,“为百姓排忧解难,做人民满意公仆”是她始终如一的追求。
她就是肥西县人民法院山南法庭法官助理刘蕙芸。
胸怀信念步履坚,一腔热血献基层
从家到法庭,来回一百多公里,一年就是近三万公里,往返疾驰,刘蕙芸从不知疲倦。为了尽可能的把时间留给工作,她总是主动离家早一点,回家晚一点,迎着朝霞来,披着星光走。在每天的长途跋涉中,她总结出了自己的时间利用法,把车厢当成移动办公室,短信送达、电话调解、钻研理论、思考案件,力争把每一分一秒都用在工作上。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也让她累倒过,在住院治疗期间,她心中挂念的,仍然是案件进程。她常说,只有用尽“洪荒之力”,协助法官把案件办得又快又好,才能不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
近年来,基层法庭案件数量逐年递增,矛盾纠纷日趋复杂,案多人少是常态。她长期职守一线,能吃苦、勇担当,哪里需要就往哪去,从桃花到山南,从书记员到法官助理,她紧紧围绕法官审判核心进行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以法律规则为框架,以维护当事人利益和案结事了为目标,采用多元手段调解纠纷,当好法官的得力助手,当好人民群众的满意公仆,取得了良好的办案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件中,原告急切要求将女儿的抚养权变更到自己名下,但对于变更原因,原告却遮遮掩掩含糊其词。根据多年办理家事案件的经验,刘蕙芸担心原告有所隐瞒,于是她从询问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取得原告的信任,打消其顾虑,并告知原告:如果没有法定理由,法院不会贸然改变孩子稳定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原告终于放下心结说出实情,原来被告的工作不规律,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并且反对孩子和原告接触。由于这次是孩子偷偷向原告求助,原告担心如实陈述会导致孩子受到被告伤害。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刘蕙芸立即与被告展开沟通,被告从最开始的含糊其辞不表态,到后来干脆消极对待屡屡失约。为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孩子意愿,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刘蕙芸又来到孩子的就读的学校,单独与孩子进行了谈话询问,安抚孩子的情绪、了解其生活现状,在确实了解到孩子想和原告一起生活的意愿后,刘蕙芸马不停蹄的赶到被告家,耐心细致的向被告讲解了法律法规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条文和原则,经过一个多个小时的释法、说理、讲情,被告最终签字同意将孩子的抚养权变更到原告名下。刘蕙芸抽丝剥茧还原了案件本貌,耐心说理解开了当事人心结,让棘手的案件得以圆满解决,为未成年人争取了更好的成长空间。
耐心细致解纠纷,巡回办案显成效
循循善诱、抽丝剥茧,还原矛盾真实面貌,是刘蕙芸办案的独到之处。巡回办案、简化流程,助力复工复产,是她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坚持的原则。
湖北某石材厂与张某有长期供货关系,2019年底该厂因材料短缺而延迟发货,导致张某供货的工程工期延误,张某气愤之余,开始故意拖欠石材厂货款。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石材厂资金流出现问题,企业生存面临严重危机,该厂通过网络立案起诉张某追索货款。在这个紧要关头,时间便是这家民营企业的生命,刘蕙芸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来到张某居住的村里,对张某进行反复耐心的解释劝导,张某逐渐意识到其故意拖欠合同款项的行为既违反了双方的合同约定,也不符合诚信经营的原则要求。刘蕙芸又趁热打铁拨通了石材厂的电话,双方隔空喊话,各让一步达成了和解意见。人性化的办案让法条有了温度,也让当事人的心态从对抗回归平和,化解了多年合作伙伴的矛盾,也挽救了资金链濒临断裂的企业。
巡回办案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调解案件也让她受过委屈。在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女方起诉要求离婚,男方及其父母家庭生活困难,对抗情绪非常严重。刘蕙芸考虑到双方实际情况,决定在村里就地调解,经过一番艰难拉锯,双方终于同意签字离婚。可就在刘蕙芸准备返程时,男方突然反悔,嚷着不还钱就不离,和其父亲一起扑上来抢夺调解协议,刘蕙芸下意识的护住卷宗材料,一双手却被抓得鲜血直流,签好的调解协议也被扯去了一半。回到单位后领导安排刘蕙芸休息半天去医院看看,她却坚持要把案子调解成功。终于,在同事及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男方冷静了下来,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重新签订了调解协议,并事后托人给刘蕙芸带来了道歉信。至此,一波三折的案件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普法宣传接地气,法治理念入人心
刘蕙芸在办案过程中发现,许多当事人缺乏最基本的法律意识,仅仅依靠朴素的道德观念行事,等矛盾纠纷到了诉讼阶段,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解决时机。这让她陷入了思考,如何才能把自己总结提炼的经验反馈给社会,更加有效的让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呢?
一次“五一”劳动节,山南镇政府组织本地企业家学习企业用工和劳动保护相关法律知识,邀请刘蕙芸现场授课,在与企业家互动的过程中,刘蕙芸发现了自身特长,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普法方式。于是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鼓励下,她由此开启了普法宣讲之路。她认真对待每一次宣讲,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心理特征,量身打造课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多角度、多维度地宣传法律条文制定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把晦涩的法律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在一次次的送法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中,她以讲促学、以案释法,现场的气氛一次次被点燃,听众的学法热情不断高涨,课后仍然意犹未尽,围着她咨询法律问题,亲切的称呼她为刘老师。
2021年至2022年期间,结合宣讲《民法典》,刘蕙芸从经手的几百件离婚案件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争议焦点,编制了一个涉家暴离婚纠纷模拟法庭剧本,在山南镇、柿树岗乡、花岗镇轮番上演,吸引了辖区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观看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辖区的干部、妇联工作者和群众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好评,也让大家对家暴这颗“毒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刘蕙芸看来,普法宣传是一项长期工作,诉源治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法律条文从书本上真正走到人民群众的心里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个人的力量也许渺小,但也应该起到每个人应有的作用,哪怕多一个人对法律有更准确的理解,多一个纠纷能在诉前得到解决,这份努力也便多了一份价值。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常年扎根基层,冲锋在最一线,面对困难,刘蕙芸没有过犹豫和挣扎。随着办案经验的点滴累积,与群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她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基层法庭是司法为民的主战场,有群众最迫切的司法需求;基层法庭是诉源治理的前沿阵地,有化解纠纷的难点亟待解决;基层法庭是一座精彩的舞台,给了她奉献智慧和汗水的机会;基层法庭是巨大的宝库,有关于司法为民的一切答案。
从桃花到山南,从办案到普法,刘蕙芸心中司法为民的种子在基层丰沃的厚土中落地生根,发芽长大,她与肥西法院的所有青年干警们一样,愿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在改革的浪潮中甘为一朵浪花,在法治的进程中愿做一砖一瓦,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勇前进。